周承恩設計師,以及他的工作室 ▲
專訪對象介紹

今年三十四歲的周承恩設計師,正值事業起飛的時刻。回想起大學剛畢業時,他和許多應屆畢業生有著一樣的困擾,尚未確定往後的職場方向,之後在因緣際會下,大學的教授邀請他進入事務所從事公共藝術行業,從此開啟公共藝術生涯。

對於公共藝術的感受

今年三十四歲的周承恩設計師,正值事業起飛的時刻。回想起大學剛畢業時,他和許多應屆畢業生有著一樣的困擾,尚未確定往後的職場方向,之後在因緣際會下,大學的教授邀請他進入事務所從事公共藝術行業,從此開啟公共藝術生涯。


高雄河堤國小

利用原本的建築特色做出瀑布及水流的造型,

再結合舞台的設計,讓原本平凡的空地有了新的用途。

高雄《大河彼端》

身為從小生活在高雄的孩子,他卻選擇離開家鄉,駐足台中打拼事業,對於家鄉的思念不曾減少,因此他希望能夠將自己的創作在高雄展出,並且方便讓父母能夠前往欣賞自己的辛苦結晶。而這個願望周承恩成功地實現了,佇立於高雄河堤國小的《大河彼端》即是他為高雄帶來的美麗創作,利用水流瀑布的建築感作為設計,再將舞台以及水花結合到藝術品當中,讓這件公共藝術以及中庭廣場就好像一個開放式的歌劇院,讓師生們可以在此觀賞劇團表演,也為這塊土地帶來新生。


公共藝術帶給土地的意義

「為什麼要有公共藝術,除了美觀還有什麼意義呢?」

他說,利用每一次的藝術創造,將新的意義賦予在土地上,讓前來的人們能夠產生與以往不同的感受,也能為土地帶來新的機會,就以高雄河堤國小為例,再增添了公共藝術裝置後,學校開始有了更多表演活動,裝置藝術不只是賦予新生,更是利用設計來活化土地,為區域帶來文化。

他認為,文化並不是立即產生的,而是在藝術進到區域後,讓大家能夠與之互動、接觸,因而產生記憶的連結,經過時間的推移,這些裝置藝術便能進入大眾的內心,進而成為地方文化。

藝術設計令人喜悅

藝術使設計者痛苦,卻也充滿喜悅。熬夜製作、跑工地……等等,除了這些身體上的勞累,缺乏靈感的困境也讓人充滿疲憊感,工作了一整天,下班回家後依然無法將心抽離工作,不斷地轉動腦袋來激發新的想法,這讓他很是煎熬。但即使如此,在創作的同時卻也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。總之,痛苦及快樂並行,連帶過程中的煎熬一併享受,使他能夠繼續堅持下去。

環境設計師所被賦予的使命,即是為地方賦予上新的意義,帶來新的生氣。對於想要踏入環境設計領域的社會新鮮人,周承恩設計師說,這個圈子並非有太大的科系限制,唯一所需要具備的是對於藝術的想法,並且從各個事物上發現它的意義,若是對於藝術沒有熱忱,走在公共藝術的道路上必定會更加艱辛。


相關作品模型 ▲